读《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相关笔记
- 好文收集
- 2023-04-14
- 1061热度
- 0评论
《什么样的爱值得勇敢一次》
1. 爱情在今天,是勇敢者的游戏
•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爱情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真正自己的旅程,然后通过碰撞,不断形塑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结,然后打开你的世界,打开你对生活的想象,体验有趣的人生。
2. 替代成本:今天,爱情让我们获得什么
• 第一,爱情是发现自我和找到自我价值的过程。
• 第二,爱情让我们与他人建立联结,激发了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 第三,爱使性欲望升华。
•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很需要爱与被爱,身体接触是亲密关系最基本的交流方式,我们需要触摸。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存在性禁忌,我们很担心这种身体接触会带来性暗示,所以尽可能避免发生身体接触,甚至女儿跟父亲也会尽可能地回避,保持身体距离。他认为,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就进入了一个情感退避阶段,我们尽可能地避免身体所带来的情感关系。但是这种阻断其实是很多毛病的起因,很多心理疾病都因此产生。
3. 爱情四象限:今天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
• 拥有好的爱情的人,从来都不是去维持最初的新鲜感和激情,而是用非常开放的 心态接受爱情的变化,欣赏不同阶段的美好,这一点非常重要。
• 第一种,享乐型爱情。这种爱情有激情、很快乐,但不一定带来个人成长。 这里的快乐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生理意义,我喜欢你的外表,喜欢你的味道,跟你在一起就很快乐。
• 第二层是精神意义,我很想跟你一起做事,因为和你在一起做才有意思和意义。
• 享乐型爱情非常有吸引力,但核心的挑战是你能不能相信这种快乐,能不能享受这种关系。享受快乐的过程很像坐过山车,你要信任它,知道它安全,才能彻底享受那一刻的释放。但我们对快乐是很警觉的,因为理性往往会紧随快乐而来,对方的家庭背景跟我不一样,学历比我低,收入比我少……理性很快就把感性压下去了。
• 享乐型爱情充满了激情,「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它最接近我们对爱情的想象。
• 互惠型爱情,与外表吸引或激情无关,两人在日常相处中互相发现,使自我更加完整,生活更加广阔,感情更加稳定。一方比另一方年长比较多的爱情,往往属于这一类型。
• 第二种,互惠型爱情。两个人比较互补,互相促进,但不见得充满激情和快乐。
• 这种关系带来一种非常重要的成长,叫作归属感的发展。归属感是人类自我发展里最重要的概念。我是谁?我能为别人做什么?我对世界有什么贡献?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在回答这些问题。而互惠型爱情让我们更加确定了我是谁,通过互补,每个人都在成长,愿意去探索更大的世界。今天,身处一个自我经常会不断被打碎、不停被否定的社会,一份好的爱情其实是在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价值,让我们觉得其实要跟世界进行联结没那么可怕。
• 在日常生活中,亲密关系跟金钱没有这么对立。我们爱的可能不是钱,而是对方赚钱的能力。考虑物质条件不见得就损害了爱情。某些硬件的匹配使得我们的人生更容易,障碍更少,发展空间更广阔,这也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爱情。
• 第三种,消耗捆绑型爱情。这是比较糟糕也比较常见的一种爱情模式。 在这种关系里,一般都会有一方出现强烈的控制欲。
• 当一个人对你说「我那么爱你,你应该听我的话」时,你一定要警觉,这是不是你想要的平等关系?我给你四个标准,要是你们的关系符合其中两个条件,就要开始警觉这段关系是否正在滑向消耗捆绑型。第一,跟对方在一起后,你越来越不快乐。第二,对方总是贬低你,让你对自己越来越不满意,而且你越来越依靠对方对你的评价来判断自己。第三,对方开始限制你的社交关系,你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第四,对方常常提出你做不到的要求,让你产生亏欠感。消耗捆绑型关系会产生两种极端表现:一是暴力捆绑,比如家庭暴力;二是精神捆绑,比如 PUA。
• 第四种,爱情关系最理想的一种长期爱情模式——成长治愈型爱情。 这种爱情的典型特征是让你不断增强探索世界的欲望,你从对方身上学到很多,同时也特别快乐。
• 很多人的爱情并没有越来越好,反而慢慢走向了消耗捆绑型。最核心的原因是成长与快乐往往是矛盾的。不是说你让对方成长,他就一定快乐。如果你认为的成长不是对方想要的,感情就会出现问题。爱情最大的刽子手之一就是要求对方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因为当你强调你认为的「正确」的价值判断时,常常只看到事,而看不到具体的人,尤其看不到对方在做所谓不那么正确的事背后,他/她的需求又是什么。
• 不论是享乐型还是互惠型,都是好的开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两个人交往的深入,关系从浅变深,爱情的样子也会发生变化。 我们在初期关系中追求的是共鸣,就是那种彼此了解、心领神会的快乐;但是在长期关系中,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差异,能把冲突处理好,才是关系长久的核心条件。 想要永远保持爱情刚开始的样子,一方面是不可能的,因为激情和新鲜感总会过去;另一方面也局限了我们对于爱情的想象。实际上,经过深度的交流,包括对冲突的处理,我们对对方的了解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两个人之间相互联盟的关系也会更进一步。 (2)
4. 契约与风险:今天可以不要婚姻吗
• 爱情三角理论就提到了爱情的三要素:激情、亲密、承诺。婚姻是爱情的正式承诺机制,代表「我们愿意用官方的认可来承诺我俩的关系是继续往前走的」。通俗地来说,婚姻是爱情的正式官宣。
• 结婚意味着我们结成了经济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爱情和婚姻在法律上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 爱情只是两个人的关系,而婚姻中包含法律责任,还会涉及孩子、双方父母等第三方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婚后,我们的事业发展和原生家庭都与对方产生了联系,我们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整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所以,结婚意味着我们彼此愿意承担责任,也想要一定的保障。
• 请你千万不要高估自己对没有爱情的婚姻的容忍度。长期关系中必然会遇到矛盾和冲突,这时候,如果没有爱情,那个体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去调整和协商呢? 只有相爱,我们才愿意为了对方的快乐做调整,这既是个体的成长,也是快乐的代价。因为相爱,我们愿意听对方把话说完并做出回应;因为相爱,我们会有很多废话可讲;因为相爱,我们愿意一起去做一些有仪式感的事情。如果没有爱情,两个人在一起也许比一个人还要孤独。
• 爱情和婚姻本质上是由两个人联结而成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可能会开枝散叶,长出更多触角,但它们的主线是一致的。比如当我们去处理公婆或丈人丈母娘的关系时,常常不是因为公婆或丈人丈母娘的人格魅力,而是因为我们爱自己的伴侣,所以才会努力去「爱屋及乌」。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依然是在处理我们和伴侣的关系,爱的深度决定了我们的努力程度。
• 婚姻的第一个好处是对契约关系的保护。
• 婚姻的第二个好处是建立了一个合作型的分工体系。
• 婚姻的第三个好处是婚姻所建立的风险抵御机制。
• 婚姻的第四个好处是婚姻可以帮助你合理合法地生育孩子。
• 婚姻的风险同样很多,比如 在你享受婚姻的好处时,也不得不让渡一部分权利和自由。 你可能没有办法跟别人打情骂俏,或者你需要让渡出一部分个人财产的收入。
• 十个问题,帮你了解婚姻里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和好处。大家可以跟自己的伴侣逐一讨论,答案一致当然最理想,但更大的可能是你发现答案不一样,这时你就要考虑,对方的答案所带来的风险是不是你能承受的?比如关于孩子,你很想要,但对方坚决不想,最后的结果可能是你们不要孩子,那这个风险你能不能承受?
• 1.要不要孩子?什么时候要?谁负责带? 2.买不买房子?什么时候买?要不要父母资助? 3.如果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发生冲突,怎么办?处理原则是什么? 4.家务分工如何安排?如果遇到一方完成有困难,如何协调? 5.家庭经济如何安排?AA 制的话遇到意外如何解决? 6.过年回谁家?双方父母和小家庭的关系是什么? 7.能否坦诚地说出各自的性需求? 8.各自最不能容忍的底线是什么? 9.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吵架原则是什么? 10.我们各自不会为婚姻放弃的东西是什么?
5. 每天 30 分钟的爱情:现代女性的事业和爱情
• 如果你是全职太太,你的成长就是在私人领域,那么你要告诉另一半:我也在成长,我的成长也有价值。你的伴侣需要倾听、理解你的这些想法。请记得:成长不一定是事业成长,但是保持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
• 两个相爱的人在最初相处的 18 个月里最需要的是价值共识,也就是两个人的相似性,一见对方就会心一笑,讲过去的各种事情也会觉得特别有默契,这会增进感情。而一旦过了 18 个月,两个人若想长久保持关系,就需要有需求上的互补,因为双方成长的步调不一样,爱情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爱情的需求也有了变化。
• 「过滤理论」:两个相爱的人在最初相处的 18 个月里最需要的是价值共识,也就是两个人的相似性,一见对方就会心一笑,讲过去的各种事情也会觉得特别有默契,这会增进感情。而一旦过了 18 个月,两个人若想长久保持关系,就需要有需求上的互补,因为双方成长的步调不一样,爱情的形式发生了变化,爱情的需求也有了变化。
• 爱情真正的作用是让我们打开生活,而不是把我们捆在一起。
• 两性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常常处在两个对立等级之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轮流采取两个对立立场。比方我们一方面要有自我成长,保留自我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和对方有关联。这就是两个不同立场,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轮流策略
• 30 分钟高质量共处法 。这个方法跟巴克斯特的循环摆荡理论有关。巴克斯特说两性在面对各种问题的时候,常常处在两个对立等级之间,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式就是轮流采取两个对立立场。比方我们一方面要有自我成长,保留自我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要和对方有关联。这就是两个不同立场,那么我们可以使用轮流策略,在工作日我们采取自主逻辑体系,每天花 30 分钟在一起高质量地交流、做一些事情,剩下的时间各自安排,而到了周末我们选择关联立场,一起吃饭,一起旅游,一起创造一些闪亮的日子。
• 因为人与人保持关系,最重要的是持续地、稳定地、固定时间地交流,这叫仪式感,
• 爱情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将人生的全部希望寄托在爱情上,最后你一定会失望。只有度过前 18 个月的疯狂热恋期,顺利回到正常的生活节奏,让工作和爱情有正向良性的循环,爱情和事业才能更好地持续发展。18 个月后的爱情不再封闭,它是开放的,一切不再只围绕爱情本身,我们的空间可以变得更广阔。
6. 亲密关系谱系:「母胎单身」如何进入爱情
• 第一,如果你 把恋爱看成进入婚姻必然的一步 ,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它,那你很可能 违反了男性择偶时的竞争逻辑 。伊娃·易洛斯的研究结论显示,现代男性在择偶时背后有个动力机制,他要证明自己的魅力,尤其是性魅力,他有征服女性的欲望。可如果女性表示,一旦我跟你恋爱,就决定永远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讲男性就不需要征服的过程了,女性也就失去了足够的吸引力。
• 第二,现代社会变化很快, 男女都会因为害怕承诺而不愿意将恋爱视作结婚的第一步 。尤其是男性,因为一谈到组建家庭,就会面临一系列经济问题,比如买房子等。如果你一进入爱情就要他马上做出承诺,他大概率是没有做好准备的。凡是认真负责的男性,都会往后退一步,说我们再等一等。可往往这样的行为,会被一些女性解读为对方爱得不够认真,好男孩跟好女孩就这样错过了。
• 第三, 爱情非常感性,婚姻非常理性,理性有时候会提前把感性的魅力赶走 。旧脚本里没有这个问题,因为爱情的成分很弱,通常是直接进入理性的婚姻层面。新脚本不一样,爱情是追求激情的,一开始是一个感性高于理性的阶段,在奠定感性的吸引后,再慢慢走向理性。但是,由于新旧脚本的混杂,人常常在还没有充分感受感性甜美的时候,就掺杂了太多理性思考,从而对感性的不确定性产生焦虑,使得爱情走样。
• 第四, 新时代的女性具备独立意识,不愿意成为生育工具,而男性的婚姻意识常常没有跟上 。
• 在现代社会进入爱情最常见的方式有四种:一见钟情、日久生情、相亲、网恋。
• 友谊和爱情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激情。
• 爱情需要我们对他人有好奇心:我想要去了解你,我想要来帮助你,我想要跟你形成联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遇到了那个不论是思想还是身体都想靠近的人,这时候自然而然产生了爱情。所以爱情是结果而不是目标。
• 我们在进入爱情之前,肯定希望结识更多人,相亲其实就是帮我们拓展朋友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从互惠型模式走入爱情的机会。因为大家都有结婚的目标,所以相对功利,这种特征也有其好处,能减少未来匹配的麻烦,比如不会异地恋。所以大家不要刻意排斥相亲,只要放平心态,它就能发挥正面作用。
• 如果要提高相亲的效率,请记得每一次都是去结交一位新朋友,带着好奇心去了解对方,对对方感兴趣
7. 爱情新脚本中存在 Mr. Right 吗
• 爱是一种能力,你遇到一个人,甚至遇到好几个人,选择其中一个,我们互相学习如何去爱,爱情才会变得美好。
• 社会学里有两个相悖的理论:一个叫相似性,两个人越相似,感情越好;另一个叫互补性,两个人差异越大,感情越好。
• 女性常常认为另一半要了解我的方方面面才是爱我,反观男性对另一半似乎并没有这样的要求。
• 为什么女生对男生一无所知就是纯情,男生对女生一无所知就是「直男」甚至「直男癌」?也就是说,男性不被女性了解不仅不是一个缺点,甚至还是一个优点。
• 三个方法排除 Mr. Wrong
• 三条底线原则。 你可以想象你未来的伴侣,他身上有哪三个问题是你绝不能忍受的?这三个问题就是你在感情里设的三条底线,只要对方身上出现其中一条,你就需要考虑是否要和他发展关系。底线问题通常很难磨合,导致你们在未来不得不对关系进行结构性的调整,拖得越久,代价越大。
• 那如何确定自己的底线?第一步:拿出一张纸,在纸上列出所有你找对象时非常在意的点,包括身高、相貌、地域、是否喜欢读书、是否讲卫生、有没有暴力倾向等,尽可能把你所能想到的都写上,一直到觉得再也没有无法忍受的了。第二步:想象你现在遇到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你写的那些缺点,划去那些相较而言能接受的缺点。比如,身高不够和有暴力倾向,那还是身高矮一点更能接受吧?第三步:强迫自己最后只留下三个在意的点,作为你的底线。那么多不能承受的问题,为什么只许保留三个?因为如果你有七八条底线,世上可能就没剩多少适合你的人了。
• 底线是你不能忍受的问题,而不是你希望的特点。
• 关心和控制是没有严格界限的,你需要它的时候就是关心,不需要它的时候就是控制。
• 不要总是纠结于应该选谁,而是多问问自己为何不能选谁。
• 在和任何一个人交往的过程中,也需要确立一些行为底线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 当我们既有 Mr. Wrong 的三条底线,又有行为的三条底线的时候,我们就能在保障自己安全和利益的前提下,展开交友之旅。你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一个渴望和他/她形成更亲密联结的人。
8. 梯度理论:A 女如何进入爱情
• 两个人的匹配其实恰恰不需要大家在同一方面都很厉害,有差异反倒更好。两个事业心都强的人结为夫妇也会面临家庭的分工,很难做到完全的对等。如果这个时候,妻子事业心很强,能给家庭提供很好的经济支持,那么丈夫愿意在家照顾家庭,也是非常好的匹配。妻子不要嫌弃丈夫不上进,丈夫也要能欣赏妻子的强,这才能有和谐的两性关系。
• 男性只是不喜欢强势的、处处要干涉他的人。自我成长并不意味着要变得强势,强调自己什么都对,而是让自己更有自信。强势不等于独立,更不等于自我成长。
•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强势其实是一种过度的自恋,而过度地追求自我发展,其实对于两性关系是有很大伤害的。
• 优秀跟恋爱没有必然联系,既不会让你更容易走进爱情,也不会让你更难走进爱情。
• 当你变得更优秀时,你遇到优秀伴侣的概率会更高。
• 你变得更优秀后,你所给予另一半的肯定价值就会更高。
• 你想想看,如果你在对方眼里不怎么有价值,你夸他厉害,这个表扬的价值就很有限。被厉害的人夸奖和赏识往往能带来更大的成就感。所以,当我们自己变得越优秀时,我们的话语权是增多的,我们的肯定是有价值的;当你放弃优秀的时候,你的这些肯定、表扬跟妥协都会慢慢失去分量。
• 变得优秀对你自己来说也有非常多的好处。 你有更强的安全感,跟自己的关系会更好,跟男性交往时,相对来讲,底气也会更足一些。你越有智慧,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也越强。
9. 新脚本下的女性如何主动追求爱
• 对两性关系乃至所有人际关系来说,坦诚和真实是基础,所有的小心机、小功利到最后都会让你付出大代价。
• 故弄玄虚的矜持引发两个问题。第一,容易产生误解,对方不知道你说的「是」和「不」究竟是什么意思。第二,容易破坏信任,不断被考验、被测试的感觉相当不舒服,优秀的男性会认为你凭什么要来测试我?
• 典型的爱情旧脚本的逻辑。那时女性的人生目标就是嫁一个好丈夫,追求者的水平体现了自己的价值,结婚前被追求的时刻是价值的巅峰,婚后女性的价值会急速下降,所以女性要在结婚前得到足够多的肯定,拥有足够好的选择。那时的女性大多处在被动等待、被取悦的状态,矜持就是被取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到结婚就结束了。
• 人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都会追寻自尊感,别人对我的正向反馈越多,我的自尊感就越强。而被追求恰恰是女性获得高尊重感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因为太多人把爱情看成竞争关系,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做那个主动的人。「舔狗」和「备胎」这两个词的出现就反映了这种现实。
• 很多成年男性不再追求女性了。第一,怕麻烦,他们根本搞不懂女性那些似是而非的心理。第二,恋爱的替代品很多,宅在家里看片、打游戏,都能给他同样的快乐。第三,恋爱的开销实在太大,要花时间、金钱、精力,还要考虑买房子等现实问题,想想就令人头大,索性放弃了。第四,有些男性认为儿女情长阻碍了事业发展,一不小心还会成为「舔狗」或「备胎」,待到事业有成那天,自会有人来追求——男性也希望被追求,也在追求自尊。
• 「发起者优势」理论。在爱情中,如果你首先去接近别人,你往往会选择接近比自己条件更好的人,并设法跟对方保持长期的良性互动。女性有 60% 的概率可以跟更高期望值的男性保持长期联系,并且有更高概率获得更理想的资源。
• 一是给对方接近自己的机会,二是创造「第二空间」,三是主动肯定。
• 当你有心仪的人时,你得释放信号:我有时间,我希望你再往我这边靠近一步。
• 如何发现别人对自己有好感?有三个方法:第一,留意谁的眼光总是在你身上停留。一般来说,我们喜欢一个人常常是从关注他开始的,所以能感知到对方的眼光是判断他人是否对自己有好感的第一步。第二,留意谁愿意接你的话头,愿意和你交流,或者虽然不接你的话,但是会用点头等方式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留意对方是否在缩小和你的身体距离。第一、第二都可能是一个善谈者的回应,但是第三常常是带有明显好感的举动。比如,他主动走到你身边来,或者和别人换位子,能更近地看到你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号。此外,相信自己的直觉!
• 「第二空间」既可以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空间,比如玩游戏时在同一个队里。如果你觉得某人很好,不如先尝试和对方建立「第二空间」,既能找到共同爱好,又能使关系产生特殊性,一举两得。
• 在这个孤独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这种肯定能带来能量,也是交朋友的重要前提。
• 第一种是你做了很多努力,可你们的关系并没有升温,总是保持一开始的状态,那你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对方没有给你足够的回应,常常是因为他没有和你同等的热情。
• 第二种是你们的关系虽然一直在升温,你也给了他几次机会,尤其是身边的朋友都经常起哄,但是他一直没有利用这些机会。那你需要去判断他是真傻还是装傻。有时候,他会有自己的疑虑,可以通过其他人去了解他到底在犹豫什么。
• 有时候,错过也就错过了。好的感情需要天时、地利、人和,所以暂时的放弃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把错过看作错误,有时候仅仅是双方都还没有勇敢起来而已。所以,如果你不想错过,就勇敢一点,即使被拒绝也没关系,只是时间和人不匹配而已,而不是失败或自己不够好。
• 在今天的爱情新脚本里,不应该存在谁追谁这样的竞争关系。别人的追求是对我们的肯定;但如果你喜欢上一个很好的人,对方不接受你,并不意味着你不够优秀,恰恰相反,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秀,说明你是有鉴赏力的,同样也很棒。
10. 如何走出原生家庭进入爱情
• 原生家庭是指你出生的家庭,相对应的是你结婚的家庭,称之为「定位家庭」
• 过去发生的任何事对未来都没有绝对影响,关键在于你如何赋予你的经验以不同意义。
• 社会化就是父母把自己所接受的那一套当时的社会规范教导给孩子,不仅包括应该如何处事,也包括如何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以及所在阶层对应的一套文化规范,比如对美的理解和实践。
• 所谓的成长其实就是不断更新对社会的认识,而社会是在下一代人跳出上一代人的制约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 文化自觉。生活在某种文化中的人,要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你要知道它是怎么来的,怎么形成的,是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起作用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人云亦云,就没办法发挥主观能动性,无法改变社会。
• 实践文化自觉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第一,你要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不要认为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文化行为都是理所当然的。第二,要根据所处环境的不同,对原有文化进行取舍。第三,要对新文化进行取舍。最后你会形成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哪些要遵守,哪些要改变。
• 亲密关系最大的益处,是我们有了很多宝贵的机会去发掘、认识这些潜藏在心底的核心情结,我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与伴侣,从潜意识的主宰状态中解脱出来,用更为健康的行为模式来重塑我们的爱情和婚姻,而伴侣给我们的爱是非常重要的支持力量。
• 如果每一次恋爱你都只会抱怨,拿原生家庭做借口,那谈任何一场恋爱都是浪费,因为你只是在不断重复困境。但如果你能抓住机会,认真了解哪些是你无法忍受的,哪些是值得你珍惜的,那这就是一份有价值的爱情。
11. Chapter 3 新脚本里,爱的能力等于处理差异的能力
• 人类恰恰是因为存在差异,才有了吸引力。差异是无法消除的。真正要解决的从来不是差异,而是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
• 我们往往会喜欢上与自己相像的人,但是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差异所起到的互补作用,更能产生吸引力。
12. 两性之间天生有差异吗
• 社会性别理论强调个体的性别规范、性别角色和性别气质都是由文化建构的,文化确定了个体社会地位、角色、服装装饰、行为等作为性别身份存在的标志。换句话说,每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或者行为其实都受到了文化的影响,是文化分配给你的。比如,男生的坐姿跟女生的坐姿是不一样的。男生坐时膝盖可以分得很开,但女生必须并拢膝盖,因为社会行为规范认为女性张开腿坐是不优雅的、放荡的。
• 过去,由于人口流动性小,人们生活的直径也小,遇到的人常常是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的。
• 过去,由于人口流动性小,人们生活的直径也小,遇到的人常常是处于相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但今天,由于交通的发达,人们的生活直径早已没了界线,只要你想,一天之内就可以从地球的这一头跑到那一头,这也就意味着个体很多时候会遇到地域文化截然不同的人来匹配,这些不同点深深吸引着我们,但同时也增加了差异的冲突。
• 因此,在爱情中,我们感受到的差异,更多是由文化建构带来的个体差异,而非两性的生理差异。所以,爱情中很多因为差异导致的冲突是完全有空间进行调整和处理的,这也是爱情带给个体成长的地方。
• 挣脱了性别的框架,挣脱角色的捆绑,用真实的自我去跟别人发生碰撞
• 我们所强调的爱情新旧脚本背后,其实都有一个性别规范。这个规范有时候指导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但有时候又会制约我们的发展。通过反思性别对个体的意义,我们更深入地探讨,差异究竟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爱情。
• 人们在对爱情的想象里,「一致」「共鸣」是爱情的重要标志,而差异则是冲突的根源。每个人都想改变对方,每个人都不想被对方改变。这恰恰让两性关系变得越来越难处理。
• 跳出刻板印象,积极处理差异。
•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看,要跳出男女刻板的差异模式,不要因为男性某个行为没有满足女性的期待,就说他是「直男」,他很糟糕,而要回到个体关系中,思考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他又为什么会这么做。把问题放在台面上,去了解背后的原因。在我的婚姻关系里,我不会把这些差异归结成「男人天生不懂这些」,我更愿意把问题拿出来,讨论我怎么做,我先生会觉得更好。我也会告诉他,他怎么做会更符合我的需求。当问题回归到个体差异时,就变成可以探讨、可以协调的了。
13. 差异的价值判断:爱情「死得快」的本质
• 真正要解决的从来不是差异,而是差异背后的价值判断。 人类恰恰是因为存在差异,才有了吸引力。
• 社会性别理论中有一个很经典的结论:不是差异导致了不平等,而是不平等的价值观让差异显现了出来。
• 处理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就是暂且放下价值判断,就事论事,回到具体的事实上。我们很难消灭差异,但是反思差异背后的价值观会有效地帮助我们减少冲突,用欣赏的眼光去看身边的人。
• 人在调整情绪和行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改变认知,而改变认知的第一步就是反思问题背后的价值判断,也就是预设。
• 很多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别人的价值观念,但至少我们可以先改变自己的价值判断。去追问事实是什么,去追问结论是不是我想要的,多问几个问题,慢慢地,我们就有勇气跳出原来伤害自己的价值框架,发现自己的真实需要。
14. 三个方法减少价值判断的伤害
• 很多男性对好丈夫有一个价值判断:一个挣钱、不出轨的男性就是好丈夫。可是,现代女性要的不仅仅是你不出轨,还要有共同语言、有相互的认可和体谅。这种价值判断的错位导致了大量的夫妻冲突,甚至很多时候吵了很多次架,双方都搞不清对方为什么这么生气。
• 社会性别里关于差异的研究让我明白,一个人其实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有些时候,你在对方身上看到的喜欢的和讨厌的地方,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 一个人永远无法做到面面俱到,而特点本身也没有好坏,任何一种特点都是有价值的。 世上需要灵巧的人,也需要有工匠精神的人;需要有大局观的人,也需要很细致的人;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也需要有感性思维的人。世界应该是多元的
• 社会学在做深度访谈时会用到一个重要原则,叫「悬置你的价值观」:访谈想要深入,采访者就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和立场去判断受访者,而是跟着对方走。
• 当然,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我们要有明确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尤其是在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方案一定会带有价值判断,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在日常聊天的时候,越少的价值判断越有助于沟通的进行。
• 设定一些「敏感词」——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说出口的词
• 即使在亲密关系中,宽容也不是无限度的,宽容要用在刀刃上。你要去了解对方特别在乎的点是什么。有些词可能在一方看来无所谓,但在另一方的价值判断上却是非常严重的低价值,这个时候就要尽量避免。
15. 价值底线:什么是「三观一致」
• 世界观指的是人跟世界的关联,是一个人很多行为背后的底层逻辑。比如宗教,所有宗教得以成立的前提,是承认救世主的存在,这就是世界观。
• 人生观指的是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是好的。
• 三观的最后一个叫作价值观,它囊括的概念很大,如果简化一下来说,所谓好的生活是什么,而为了好的生活你愿意付出什么样的成本?
• 当我们在感情中发生冲撞的时候,要看看双方背后的价值观,很多问题都与是否相爱没那么紧密相关。
• 年轻的时候容易收获爱情,是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的三观并不稳定,我们更容易不断磨合,不断改变,不断影响对方,达到相似。到了一定年龄后,谈恋爱就会变得比较艰难,因为各种观念已经成形,可协调的空间变小。这时我们就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观念太过定形,以至于完全无法接受差异,无法进行调整。
• 不做任何让步的婚姻是很难长久的,我们要承担的是每一种选择的后果。如果某件事,你坚决不让步,对方决定分手,作为成年人,这个后果是你应该承受的。
• 底线题涉及「我们」的重要事宜,这些问题就是核心的价值观问题,最好在初期关系中双方能达成一致,这样在长期关系中更能维持,当然,有些问题的答案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关键题是指那些对关系很重要,但不强求答案一致的题目,只要能协商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些问题就能解决了。求同存异是解决关键题的方法,而随着感情的加深和越来越多的共同经历,关键题的回答也许会趋向一致。差异题是指那些存在差异,但不一定会影响关系的题目。某些差异在初期关系中的作用和在长期关系中的是不同的,初期可能会让大家产生一些矛盾,但在长期关系中,「不同」往往更有助于亲密关系的深入。开放题是指那些拓展亲密关系边界,但一致与否并不重要的题目。这些题目的探讨,能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有情趣,能让大家意识到很多问题不应该成为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由此产生的争吵意义也不大。如果你很难接受别人的开放题答案和你的不同,那就意味着你的择偶空间很可能特别小
• 「没有三观一致的伴侣,只有努力靠近对方三观的伴侣。」
• 因为要先有爱,你才愿意为了对方去调整自己的三观。三观能否协调和你本身储存爱的能量多少是有关联的,当你对对方宽容的限度跟不上三观冲突的节奏时,往往也就到了要说分手的时候。
16. 差异的价值:如何让差异促进爱
• 三个维度,重新看待差异
• 第一个维度,差异可以扩大视野,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 第二个维度,差异会带来不同的解决方案。
• 当你到一个地方去,谁都不影响,谁都不打搅的时候,其实你是在跟对方散发一个信息,也就是说他不要来打搅你。可当你到一个地方去打搅别人的时候,其实你也在散发一个信息——你愿意跟他建立联结。
• 第三个维度叫作平衡「战略性社会性别利益」和「现实性社会性别利益」。
• 从长远来看,两个人应该建立平等美好的关系,一开始的表演会损害长远的利益。但你也不能说,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把未来所有事情都讲清楚,或者把我的缺点先展现给你看,这样你很容易卡在步入关系的初始阶段。
• 在两性关系里到处可见两个极端的差异,有人更在乎长远利益,有人更在乎短期利益。男人结婚后要努力挣钱,他是看长远利益的,家庭发展很需要钱。可女方说「不行,你要天天陪我」,这是现实性的考虑。双方都有合理性,但如果两个人一直坚守各自的立场不让步,就很难和谐共处。所以平衡至关重要,既要考虑现实性利益,又要考虑战略性利益,在两个维度里找出相对合理的第三条路。
• 差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为各自的人生互补 。
17. Chapter 4 『我们』和我:爱情的联结和自我的独立
• 两个个体之间既要保持边界,又要打破边界,爱情的矛盾性就在此。
18. 独立和联结的矛盾:爱情新脚本里的独立自我
• 在爱情新脚本中,要想处理好爱情,就不得不处理好独立自我与依恋之间的关系。
• 爱情初始,「抱紧我」的需求是主要的, 这是本能需求,我们在寻找联结,这里面也有多巴胺等各种生理要素在起作用。我们常常形容,fall in love,即坠入爱河,「坠」是非理性、不可控的。很多人说爱情让人变傻,也是因为处于「抱紧我」的状态,感性超越理性,占据了更主动的位置
• 第一,自我失控。
• 当双方的投入不对等时,投入多的一方就会有被轻视的感觉,会产生一些自我怀疑,比如对方不够爱我,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等等。当我们在亲密关系里把自我拿出来碰撞时,那些负面的反馈会让我们压力很大。
• 第二,由双方投入程度不对等所导致的自我怀疑。
• 第三,经验不足所带来的无措。
• 我们觉得爱情非常甜蜜,因为在这之前我们从未体验过想和别人抱紧的感觉。但另一方面,这三个问题也会让我们感到痛苦,想要逃离,因为一个人越是独立就越无法接受自己的非理性。
• 大部分伴侣结婚 2 年后,亲密程度要比新婚时减弱一半,4 年后基本上已经到了「别管我」的状态。
• 不仅两性的状态常常不同步,我们每个人在「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的阶段所处的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方比较快地从「抱紧我」的状态抽身,而另一方还没有完全走出这个阶段,没有走出的一方就会感到很不公平。所以你不要马上觉得对方喜新厌旧,不爱你了,而是要想一想,他可能只是想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去做更多的事。爱情里的两个人就是要不断磨合,了解双方在这三种状态里各自的节奏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有个节奏,也要尊重他人的节奏,双方找到平衡的状态,就会舒服一些。
• 即使我们进入「放下我」和「别管我」的状态,「抱紧我」的依恋关系依然有必要
• 在摆荡中寻找独立和依恋的平衡
• 巴克斯特的三角关系摆荡模型,也叫爱的摆荡理论,
• 第一种是循环, 就是先做出时间上的切割,然后循环往复地进行。平日里我们各自活动,强调自主,周末我们强调关联,两个人可以一起看电影、听音乐会、运动。
• 第二种是区隔, 就是建立不同的关系领域,满足两种不同的需求。比如,有些活动我们一起参加,有些活动则分开参加,这也叫空间切割。
• 第三种是妥协, 你是选择和很多人形成联结,还是只跟唯一一个人联结?这也涉及我们过去的人生经历和我们对人生的目标追求。
• 第四种是暧昧, 我们并不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确的切割,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沟通来表达这种转化。
• 第五种是行为的切割, 是指即便我们在一个时空中,也可以做不同的事。比如:你在这里写东西,我在那里看书;你在这边听音乐,我在那边运动。
• 如果一个人平衡不好的话,就很可能出现「恋爱脑」的问题。所谓「恋爱脑」,其实就是永远处在「抱紧我」的状态。这个问题更可能发生在女性身上,因为在爱情旧脚本中,婚姻几乎是女性的唯一归宿,而爱情新脚本又强调两个人的甜蜜相处,所以这会导致有些女性一旦和另一半有了联结,就会把联结视作人生的全部
19. 权利、责任、利益统一:区分你、我、我们
• 经过抱紧我、放下我、别管我三个阶段,也是「我」和「你」逐渐变成「我们」,然后又从「我们」变成「你」「我」「我们」共存的过程,尤其是当我们的关系进入稳定期后,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我、你或者我们这样不同的立场,而在不同情况下,我们的处理原则是不一样的。如果所有事情都从「我」的立场出发,会比较自私;可都由「你」的立场出发,久而久之可能会让「我」在感情中失去自我。所以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问题里,都要处理好我、你和我们的关系。在长期的亲密关系中,我们需要区分我、你和我们的边界,掌握这三者的关系的处理原则。
• 熟人社会没有个人边界意识,强调集体身份。而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重大转型就是个体的崛起。
• 而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重大转型就是个体的崛起。
• 过去我们一旦结婚,「你」和「我」就彻底变成「我们」。而今天我们的关系里是首先有「你」,有「我」,然后才成为「我们」。
• 因为很多时候,你、我、我们的边界是不清楚的。大家可以来问问自己以下四个问题:
• 当我们在亲密关系里遇到各种冲突的时候,先要区分这是你的事、我的事,还是我们的事。 首先是「我们的事」,和你、我都紧密相关;其次是你的事或我的事,主要和其中一方紧密相关;最后是我需要你帮助的事,虽然这是个体的事,但是有你帮助,我会处理得更好。区分好这三类,我们就能把爱情冲突背后的问题梳理得更清楚,把「你」「我」和「我们」三者平衡得更好
• 权利、责任、利益一致原则
• 权利、责任、利益一致原则 ,也就是通过权利、责任、利益的获得和损失来进行判断。比如一件事如果主要由我来承担所有的责任,不论好坏,我都不得不处理,相应来说我也有更多的权利,那这当然就是我的事。同样的道理,反过来就是你的事。
• 首先,在处理「我们」的事时,你可以采用协商原则 。
• 其次,在处理「你」或「我」这些涉及个体事情的时候,可以采用尊重原则
• 最后一种情况比较麻烦,就是 在某个时间段,我的事会跟我们的事产生联系 。
• 最后一种情况比较麻烦,就是 在某个时间段,我的事会跟我们的事产生联系 。比如,我近期的工作非常忙碌,原本由我承担的家庭义务和责任可能就做不到了。那是不是你能来帮助我?对方说:「好的,我来帮助你。」 这个时候就要用到感谢原则。
• 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最糟糕的状况就是权利、责任、利益的不对等:我不承担责任,却要享受好处。
• 平等并不一定带来的都是好处,因为更多的权利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
• 幸福的婚姻是相似的,不幸的婚姻其实也是相似的。幸福的婚姻都会有协商、尊重、感谢、宽容等要素,而不幸的婚姻往往是不区分你我边界,个体所承担的权利、责任、利益不对等,互相之间不体谅、不沟通、不协商,也没有对另一方的尊重。每个亲密关系都有其独特性,我们从结合的那一刻开始,就需要不断学习如何相处磨合。但请记得,磨合并不是去迎合外界的标准,而是要聚焦于双方,从两个人本身出发,慢慢磨合出适合我们的爱情。
20. 亲密关系的外显:爱情与金钱
• 我们通过金钱向对方表达爱,但金钱本身并不能带来爱。这听上去很矛盾,但确实困扰着很多人。
• 首先,金钱有时候的确能显现「我们」的亲密程度。
• 其次,金钱有时候能区分两个人在关系中的地位。
• 最后,金钱会让我们看到个体对感情不同的计算方式。
• 千万不要小看金钱的力量,正是因为金钱会把亲密关系隐含的关系显现出来,所以直面金钱背后的感情问题也常常是最让人痛苦和想要回避的。
• 在亲密关系中,信任的前提不是控制,而是知情,双方都有权知道家庭的经济情况。经济信息的公开非常有助于信任的建立。每个人都有自己合理使用金钱的方式,你如果老想去控制对方,是很容易形成冲突的。但是如果你永远不管不问,你的信任就很可能会被滥用。
• 如果丈夫既不挣钱也完全不管家里的事情,那说明选择这个人进入「我们」的空间里就错了,而不是育儿模式的问题。如果丈夫在外面挣钱支持家庭,虽然很少参与家务劳动,在养育孩子的事情上投入也没有那么多,但实际上是给家庭做出了贡献的,这同样需要得到肯定。如果男性是挣钱主力,回家不干活或干得少,我们不能就认为他「像死了一样」,这对男性来说非常不公平。当然,我们鼓励男性参与家务和育儿,不仅仅是为了家人,也是为了自己能更好地享受家庭的乐趣。反过来,如果女性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同样需要得到肯定,而不是指责她没有尽到妻子或母亲的义务。
21. 福利、自由和德行:爱情不是零和游戏
• 爱情是排斥算计的,但是,我们受到消费主义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会忍不住比较,会去计算我爱你多还是你爱我多,会去计算我的付出和获得。
• 美国学者齐克·祖宾提出了依恋理论,他认为爱的核心就是帮助他人。好的依恋关系一定有帮助他人的倾向,爱的重要特征就是我打心眼儿里想要帮助你,让你快乐,你的笑容就是我最好的回报。当我们不再计较自己的利益得失时,也就有了爱的感觉,有了「我们」的概念
• 弗洛姆认为,爱的本质是给予,给予是爱的原生动力。如果你只想通过爱来索取,这个爱就很难长久。这里我要强调,不能将给予理解成放弃自己,或牺牲自己。爱的给予一定是非常愉快的,是我们发自内心很想做的事。给予也是激发自我潜能的一种表现,它可以让我们把活力给予真正喜欢的人,让我们的活力对这个世界更有帮助。
• 给予是做这件事本身就让我很快乐,不需要具体的回报,而付出是需要回报的
• 当你觉得爱情中的给予都是付出的时候,你就体会不到爱本身所带来的愉悦的感受了。爱会顺着你给予的东西传递出去,最终让两个人都置身于一个很美好的空间里。即使是付出金钱,我也不认为是一种失去。能帮到别人,对世界有些贡献,是能够让人感到快乐的,这也是人们去做公益的原因之一。所以说,给予并不等于失去和牺牲,也不等于放弃自己迎合别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 那在给予的过程中,有什么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 当我们被给予的时候,是需要表达感谢的。给予被对方看到,就变成了收获。
• 我如果一直在给予,你一直都看得到,我就会很愉快,觉得自己的给予是很有价值的。相反,我不断地给予但没有被你看到,我逐渐变得怨恨,给予就坚持不下去了。没有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丈夫或妻子——有任何义务非得帮助你。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我表达感谢时,对方的付出也就变成了一种收获,而我被给予的时候也享受到了对方的这份收获,一个人的快乐成了两个人共同的快乐。
• 给予的过程中遵守权利、责任、利益一致原则
• 公正有福利、自由、德行三条路线。
• 当我们走出零和游戏时,我们就可以去讨论更高阶的爱情,打开大家对爱情的想象,突破你、我、我们这样简单的线性关系,在更大的层面想象我们一起做出的蛋糕最后会是什么样的。它可能很抽象,没有标准,但恰恰是让恋人们最为心动的地方。我跟你在一起能看到的美景,很多时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更美好。因此我们才会愿意让渡自己的权利,并为之奋斗。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妥协和争取,不只是为了一方好,而且是为了共同的幸福,是一种全新的推动社会向善的模式。
22. Chapter 5 爱情新脚本里的长期关系
• 在初期关系中,恋人之间寻找的是共鸣,我们越是能找到一致的地方,就越觉得两个人距离很近,越能产生爱情的感觉;而在长期关系中,角色是否能互补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反倒是差异大的两个人可能配合得更好。但是,也正是因为差异大,双方常常会在很多事情上有不同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容易起冲突,因此处理好差异和冲突成了维护长期关系的核心能力。甚至我们可以这么说: 双方对冲突的处理方式是否能磨合好,决定了一段关系是否能长久。
23. 加法关系:和亲情不同的长期爱情
• 多巴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预期外的东西产生强烈反应,一旦体验变成预期内的,多巴胺的释放就变弱了。
• 感情就像流水,既想要河水很深,又想要它奔流不息、澎湃汹涌,就需要消耗很多很多的能量。激情之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而且期望值会不断加大,直到无法满足。
• 在长期关系中,除了激情,也需要另外两个东西,叫作安全感和确定性。 心理学家埃丝特·佩瑞尔写过一本《亲密陷阱》,她发现:一方面我们希望爱情能提供一种超然的激情,让我们有超越常规生活的体验;另一方面我们又希望爱侣是个稳定可靠的锚,能为我们提供安全感和稳定性。
• 在爱情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有竞争对手争夺爱人,会激发我们爱的斗志,让彼此更珍惜在一起的机会,但是在长期关系中,出现竞争者却会损害两人之间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反倒是破坏爱的。所以,如果用初期关系的逻辑去经营长期关系,常常会适得其反。
• 工作忙碌的时候,每天只要拿出 30 分钟,集中能量增加爱情的体验,使激情之爱时不时地再现,这种方法也能很好地平衡我们对激情与稳定的需求。
24. 日久生倦:除了忍受和分手还有第三条路
• 给自己一个缓冲期,先关注自我成长。
• 第一种路径是走最重要的那一步。比如,我现在就觉得比较孤独,得有一个能沟通的朋友,加入一个圈子让我有点事做,虽然这很难,但这是我目前最需要的,那就要尝试去做。第二种路径是从最容易的事开始。比如,以前特别喜欢看剧,但已经好多年不看了,况且这不需要什么成本,那就完全可以重新拾起曾经的爱好,让自己更快乐一点。我甚至鼓动很多 40 多岁的妇女去追星,这里面也有很多乐趣可言,而且也不影响别人的利益,当然不要追星走极端。慢慢地,当你有所改变、不断成长起来的时候,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你和另一半的关系,原本不指望它有所变化,现在竟然也改变了。
• 信,从此就把对方拉黑了,至少要给对方申诉和倾吐的权利,这是你对这份关系的责任所在。第二,既然是你主动提出的,那无论孰是孰非,你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真诚地分析关系的困境在哪里,致使你做出了这样的选择。第三,你可能还要主动去处理其他错综复杂的关系,比如向双方的父母、朋友说明情况。第四,你要允许对方纠缠,因为是你提出分手的,对方肯定无法立马接受,那你可以设定底线和时间,告诉对方,可以找你倾诉,但也可以和对方约定好,过了某个时间,就不会再做出回应了。
• 那如果我们是被分手的一方,应该怎样做到体面呢?
• 我们要允许自己伤心, 每个人在分手后都会经历这个阶段,很可能要持续数月。失恋让我们学会珍惜感情,甚至有时候能带给人灵感和动力,「化悲痛为力量」。如果你实在放不下这段感情,也要给自己设置个限度,比如再给对方打多少个电话之后,就不能再纠缠不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