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何疗愈我们内在的伤》,相关笔记,持续记录
- 好文收集
- 2024-03-29
- 1405热度
- 5评论
《好的童年是一生的心理资本:如何疗愈我们内在的伤》
1. 在心理学中,安全感到底是什么
• 安全感是指「力比多」和「攻击性」 [1] 都可以向客体投注,且能够得到客体的好回应。「力比多投注后能够得到客体的好回应」,通俗的解释是,当你表示希望跟某个人亲近的时候,如果对方愿意跟你亲近,你就会有安全感。
• 「攻击性投注后得到客体的好回应」则是指,当你表达出对某个人的不满或想与之疏远时,对方会愿意为了你而改变自己或满足你对关系距离的需求,这样你也会有安全感。
• 她希望男朋友主动关心自己,却没有跟对方表明自己的需求,对方自然不可能读懂她的需求并主动满足之。她希望男朋友包容自己的负面情绪,却没信心和勇气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对方自然也不可能莫名其妙地主动自我检讨。缺乏把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到客体身上的能力,从依恋类型的角度来说,就是回避型依恋,其特征是由于担心爱上对方后被抛弃而受伤,当事人会努力与对方保持距离,不让自己彻底爱上对方,努力回避冲突以避免对方或自己产生放弃关系的念头。陷入回避型依恋关系的人,经常在关系中体验到不安全感,也极易让伴侣体验到不安全感。
2. 正确表达需求是一种能力
• 正确表达需求是一种能力
• 如果主动表达需求,她大概率会体验到挫败感。如果不表达需求,她百分之百不会体验到挫败感。因此,小上在恋爱中不敢主动向男朋友表达自己的亲近需求,因为存在被拒绝的风险,会带来挫败感。为了避免这种包含了焦虑和恐惧的挫败感,小上期望男朋友能主动读懂和满足她的需求。与此同时,她认为自己表达出不满或想暂时疏远对方的意愿时,可能遭到对方的惩罚甚至被抛弃。这导致她在潜意识中把表达不满(攻击性)等同于可能「被惩罚」或「被抛弃」。为了避免被惩罚,她不敢表达不满,不敢要求对方改变,也不敢表明自己希望双方能暂时疏远一些。当感情遇到问题时,她不会跟对方说明自己为什么不满意,而是往后撤,等待男朋友主动来接近自己,或者表明要脱离关系,但不敢冒着被惩罚的风险尝试解决问题。绝望感导致她无法投注力比多到伴侣身上,恐惧导致她无法投注攻击性到伴侣身上。早期经历形成的枷锁,让小上很难做出积极的行为,结果导致她在亲密关系中总是无法体验到安全感。一旦伴侣的行为让她体验到了不安,她就会有情绪。可是有了负面情绪,她又不敢向男朋友表达出来,这会让她更没有安全感。于是,她的恋情总是很容易陷入缺乏安全感的死循环中,直到最后提出分手。
3. 拴着大象的细绳,该如何挣脱
• 心理学中对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投注固着,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拴着大象的细绳。用一根细绳拴住一头年幼的大象,它会拉扯绳子,想要挣脱。但因为力气太小,无谓挣扎只会给它增添更多的伤口。当它经过一次、两次、三次乃至几十次的尝试后依然失败时,它就彻底绝望了。它认为自己永远不可能挣脱这根绳子,于是放弃了挣扎。等到它成年后,人们只要拉着那根细绳,就能轻松指挥着它到处走。大象完全没有意识到,它现在有能力扯断这根细绳。力比多和攻击性的投注固着,就是拴住回避型依恋者的「细绳」。
• 由于认定自己没有价值,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早晚会被伴侣抛弃,从而形成了下面的思维定式:1.我早晚会被抛弃,所以在进入一段感情前,我必须再三考察对方是否足够喜欢自己,能不能接纳没有价值的自己,能不能容忍自己糟糕的关系维护方式;2.我早晚会被抛弃,所以我必须避开所有可能导致关系结束的危机。比如,我不能说可能引发吵架的话;对方要跟我吵架时,我需要找理由逃开或假装看不到、听不懂;3.我早晚会被抛弃,所以我不能用情太深,要有意识地减少自己对伴侣的依赖,把这个行为自我合理化为「每个人都得有社交独立的自由」;4.我早晚会被抛弃,所以不如多花时间在提升自我价值上,比如,拼命学习和工作;5.我早晚会被抛弃,所以就算有恋爱对象,我也不能在自己的朋友圈子里把关系公开;6.我早晚会被抛弃,所以有分手前兆(比如,冷战)的时候,我必须立马抽离、果断提分手,以避免自己体验到被抛弃的糟糕感受。正所谓「信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回避型依恋者被「我没有价值」的细绳牢牢拴住了,会一遍遍地破坏关系,直至分手。过去的经历决定了他们当下的投注方式,他们几乎不会考虑自己是否有别的选项。他们也不会意识到,其实他们拥有改变当下的能力。
• 你对伴侣表达想「亲亲、抱抱、举高高」的意愿时,可能会被拒绝、被嘲笑,但更可能是,对方灿然一笑,然后抱抱你。你对伴侣表达不满时,可能会招致他的不满,也可能导致冷暴力,还可能致使他提分手,但更可能是,他愿意照顾你的感受,为你做出改变。
• 对方的反应是未知的,也确实有可能出现你最不想看到的反应,所以焦虑和恐惧会逼迫你的潜意识按照原先的自我保护的方式去跟对方互动。其实,你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脆弱。无论是思维、身体、社会关系,还是资源,现在的你都远远超过了小时候的你,你变得更强大、更有价值了。你不必像早年依赖养育者一样依赖对方,你可以承受失去任何人宠爱的后果。无论失去谁,你都可以活得很好。
• 主动表达爱意后得不到回应,或者表达不满后引发争吵甚至分手,固然都是令人难受的事情,但这种感觉并不会把你怎么样,因为你已经足够强大,已经有能力承受这种外界的「伤害」了。
• 如果你抱着必定会受伤的思想准备,开始尝试做出改变,就是改变力比多和攻击性投注固着的最快、最好的方式
4. 拆除内心深处的情绪开关
• 亲密关系中常见的情绪按钮有被否定、被忽视、被抛弃、被控制、被拒绝等。
• 在亲密关系中出现过激反应,其背后往往都有情绪按钮,即早年情绪受挫的经历。有的人被伴侣指出问题(被否定)时会愤怒或悲伤,有的人看到伴侣把注意力放在别的人、事、物上(被忽略)时会愤怒,有的人跟伴侣吵架或伴侣态度疏远(被抛弃)时会惶恐不安,有的人只要伴侣提出希望他改变某些行为(被控制)时就会愤怒。每一个情绪按钮,都对应着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最孤独、最无力的那些时刻。
• 「系统脱敏」,就是诱导来访者缓慢地暴露出引发其焦虑的情境,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最终达到消除焦虑的目的。系统脱敏总共分为三步:按钮分类与事件分级、放松训练、想象训练。
• 第一步,你需要识别自己的情绪按钮并对情绪事件进行分级。
• 第二步,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分为肌肉放松和胸腹式呼吸两部分。
• 肌肉放松是按顺序把特定部位的肌肉紧绷,然后再放松:从手掌到手臂,到肩膀,到脖颈,到脸部,到胸背腹,再到臀部、大腿、小腿、脚。
• 胸腹式呼吸要求先通过鼻子缓缓把空气吸入腹部,再吸入肺部,停顿一下,再缓缓吐出来,吐完也停顿一下,再重新吸气。注意,吸气时先鼓起的应该是下腹部而不是胸部,如果无法把空气吸入腹部,可以把拳头放到肚脐下方轻压腹部,在吸气时努力让腹部把拳头顶开。如果腹部能够把拳头顶开,就说明空气已被吸入腹部。
• 在进行想象训练之前,要先进行放松训练,也就是先放松肌肉,然后进行胸腹式呼吸,直到整个状态都很放松时,再闭上双眼,开始想象当时的场景。
• 想象到此处,请暂停一下,让画面凝固,将注意力转回你的身体,体察愤怒情绪对你的身体的影响。用心体验它是如何让你呼吸加重、心跳加快、体温上升的,然后有意识地进行胸腹式呼吸,直至你的情绪缓和下来。
• 需要对情绪强度最低的事件反复进行想象系统脱敏,直至你想象该画面时体验到的愤怒情绪进入你的承受范围之内,即你不会再因为想到这些画面而产生明显的情绪波动。至此,你才算拆除了第一级别的情绪按钮,可以开始挑战第二级别的事件想象了。
• 系统脱敏的最终目的是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避免被情绪按钮操控,所以,当你能够觉察到自身情绪按钮被触碰时,和身边的人说自己「不舒服,需要调整一下」,然后找个地方,练习一下胸腹式呼吸。这是避免被情绪按钮影响的最有效方式。
• 力比多,泛指人追求亲密、温暖、链接等感受的动力,对应亲密的需求;攻击性,泛指人追求竞争、破坏、控制的动力,对应独立自主的需求。
5. 他人不是受你控制的工具
•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在感情中往往「严于律人,宽以待己」,对别人的要求极高,对自己却过分宽容,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双标」(双重标准)。
6. 教会别人爱自己很重要
• 我们早年会处于一种自以为是宇宙中心的原始自恋状态,但我们大部分人不会一直处于这种状态。这种不客观的认知会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改变。当我们的需求不断扩大,大到超出父母的资源储备时,我们就会在现实中受挫。也就是说,当我们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时,我们会投注力比多给养育者,如果养育者接收了力比多后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体验到挫败感。一旦受挫,婴儿的需求就会增多,除了原先的现实需求,还多了对亲密的需求。如果早年的养育者能通过共情的方式安抚好他的情绪,在挫败感减退后,他就能感受到世界是部分可控的(需求可能失控但养育者部分可控),就有勇气在恢复能量后继续探索这个「失控」的世界。
• 妈妈对婴儿的共情安抚,能满足婴儿的亲密需求。婴儿在三个月到两岁期间会逐渐理解客体的存在及其恒存性,也即,他能够理解妈妈是个独立的人而不是自己召唤出来的工具,以及人和物品不在自己眼前时,并没有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只是移到了自己的视野之外。因此,婴儿能够从妈妈这个稳定客体身上习得并强化向客体投注力比多的能力,相信客体愿意满足自己的需求并承受需求可能无法被完全满足的不确定性。
• 在婴儿经历过多次「受挫—共情—受挫—共情」的循环,自恋适度受挫的次数增多后,其自恋思维会越来越符合客观现实。他会成长为一个健康自恋的人,同时不再惧怕挫折,相信自己能够对抗挫折。如果一个人早年没有经历上述过程,他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病理性自恋表现。
• 力比多是我们内在的一股能量,当我们在关系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力比多会首先由我们的自我功能承载,自我功能之后会寻找合适的客体并将力比多投注出去,等待客体满足我们的需求。比如,你跟恋人是异地恋,你的亲密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你需要通过打电话、视频、微信聊天等方式把这股力比多能量投注到他身上,再接收他对你的积极回应,这样一来,你的需求就会被满足。
•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功能要有承受「需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的挫败感」的能力,要有「寻求客体并用合理的方式向其投注力比多」的能力,还要有「承受投注力比多后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失望」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你才拥有将力比多投注到重要客体身上的能力,也才拥有教别人如何正确爱你的能力。
• 病理性自恋的人,是缺乏投注力比多的能力的人,是不懂得用正确的方式教别人爱自己的人。这类人通常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早年经历模式,一种是早年需求被过度满足,一种是早年需求被过度漠视。
• 另一种病理性自恋的经历模式要可怜得多。这类人早年往往遭遇过超出当时承受能力的挫折,比如,他们在婴儿时有过整整一天没被大人关注的情况,在他们的现实需求或亲密需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费尽全力也找不到可以投注力比多的客体,或外在客体不愿满足其需求,他们就会陷入绝望。这样一来,他们只能依靠当时并不完备的自我功能来缓解情绪。比如,他们会采用分裂的防御机制 [1] ,把当前的糟糕状态理解为是「坏妈妈」让「好自己」这么难受的,即自己的内在有一部分是好的、舒服的,另一部分是坏的、不舒服的,坏的这部分是「别人」导致的,而自己依然是很棒的。这样一来,他们就能舒服一点。当妈妈后来出现时,他们会认为那是「坏妈妈」,从而对妈妈充满敌意。又比如,他们会采用幻想的防御机制,想象出一幅妈妈正在安抚自己、哺育自己的画面(幻想),让自己体验到温柔和乳汁,从而缓和情绪。当妈妈后来出现时,他会认为这不是真正的妈妈而感到疑惑、恐惧和冷漠。
• 上述两类防御机制,都只涉及婴儿这个主体,而没有一个客体可供投注力比多以及满足主体的需求,所以客观上,婴儿的力比多投注会指向自身,或者通俗点说,力比多卡在了自己这里。但从婴儿的角度来看,他依然是把力比多投注到了客体身上,只是这个客体是不回应自己的「坏客体」或有求必应的完美客体,因此,主观上他依然认为客体对自己是有求必应的,也因此,他一生都会努力寻找一个对自己有求必应的伴侣作为理想客体。这种状态,就是病理性自恋
• 无论是养育者的过度照顾使婴儿极少受挫,还是婴儿过度受挫使其缺乏投注力比多的成功经验,都会导致婴儿长大后对亲密关系中的客体有不客观、不现实的幻想,成年后保持部分原始自恋的状态,不懂得如何教别人来爱自己,变成病理性自恋者。由于病理性自恋者的思维无法通过在现实中适度受挫得到修正,他们在现实中会对他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期望外界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或者期望关系按照他们制定的不平等的价值交换规则去发展。比如,在恋爱里习惯「作」的人,通常是由于其恋爱需求太强烈而经常体验到挫败感。他们需要伴侣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于是疯狂向伴侣投注大量力比多,做出持续打电话、发信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关心等行为。这些行为忽视了对方的感受,名为爱,实为骚扰。明明是需要对方来缓解自己的情绪,但他们没有想好如何提供对方需要的价值作为交换,而是执拗地要求对方无条件爱自己,结果自然是对方不堪其扰,嫌他们「太作、太闹、脾气大」,最后敬而远之。同时,由于缺乏与挫折相处和克服挫折的经验,病理性自恋者对挫败感、焦虑和恐惧的耐受程度更低,且处理这些负面情绪的方式也会沿用其早年的防御机制(如分裂和幻想),而非像成年人一样去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 恋人吵架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对病理性自恋者来说,吵架后他们无法冷静地处理双方的需求冲突,而是认为「你不爱我了」(分裂),随后要求对方先证明自己的爱,或者会「脑补」对方离开自己或出轨的画面(幻想),让自己更想快点脱离这段关系。
• 病理性自恋者由于没有经历过向早年养育者重复投注力比多的过程,会有边界感缺失的思维盲区。具体表现为,他们误认为客观事物和他人是自己的一部分。比如,他们会过度夸大自己的影响力和能力,认为伴侣的所有成就主要是自己的功劳而不是伴侣本人的努力;有操控感和利用他人的愿望,一旦伴侣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就会暴跳如雷,指责谩骂伴侣以至于伴侣恍惚间也觉得自己犯下了重大错误;有推诿责任的习惯,一旦自己的事情不顺利了,就会责怪伴侣、家人和社会。
7. 承认错误是改变的希望所在
• 正所谓「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当现实跟你的期望不相符时,你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放在不可控的事情上,然后一直抱怨;也可以选择把注意力放到最可控的事情上——你的行为、你的想法,然后通过改变自己,改变当下,进而改变未来。
8. 开启更多视角,驱散自恋迷雾
• 要想缓解病理性自恋,根本思路就是,脱离原先的自我中心的视角,用多个角度来看待自己,从而更加了解现实。
• 第一个角度是自我反驳。人对事物的认识,必须经过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真理是很罕见的,当你认为自己的判断百分之百正确时,你需要反省自己是否忽略了一些信息,尝试转换立场来反驳自己,让自己的认知更接近事实。
• 第二个角度是自我检讨。人无完人,病理性自恋者为了让自己配得上想象中的那个完美客体,往往会「死磕」自己的缺点,期望把自己改造成完美的人,而他也确实有可能变成比大部分人更优秀的人。但如果你自认为很完美而对他人过于挑剔,那么你应该「吾日三省吾身」,有意识地考虑他人的感受。(如果你由于不接纳自身缺点而极度焦虑,那么你不适用本条建议。)
• 第三个角度是自我平衡。病理性自恋者极易在自我膨胀和自卑之间摇摆,但这两种状态都不够正常,中间状态才是正常的。因此,无论是处于自卑状态还是志得意满的状态,病理性自恋者都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如果别人跟我的处境一样/做了跟我一样的事情/取得了跟我一样的成果,我会如何看待他、评价他?」
• 自卑和自我膨胀都源于太把自己当回事,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集中于自己的生活。意识到这两个事实后,一个人就可以削弱对自己的关注,从而减轻自恋程度。
• 第四个角度是自我觉察。自我觉察又叫自知力,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做这件事的原因和结果的一项自我监控能力。病理性自恋者由于分不清自己和外界,往往会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期望通过控制外界来控制自己体验到的感受,如回避挫败感。但事实上,人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注意力投放到无限的外部世界中去,结果只能体验到更强的失控感和挫败感,从而变得越来越悲观。增强控制感、回避挫败感和无力感的正确做法是,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用一种「像素更高」的方式对自己原先一片混沌的内在世界进行监控,再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改造。
9. 习惯自我否定的自卑者
• 所谓「情结」,是指一个人在思维层面对某类特定事件的关注倾向。有自卑情结的人,对于诱发自己自卑感的事情有一种偏好。他们的大脑会持续从外界捕捉那些事件的细节,并且不由自主地反复回忆,让自己持续体验自卑感、挫败感和羞耻感。
•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说,自卑是指一个人的攻击性指向自身,也就是一个人在感情里有独立需求或有自主需求时,无法通过把攻击性指向自己的伴侣来保持独立或改变伴侣,而是把攻击性指向自己。当自卑的人对伴侣有不满时,他们不是直接说出来,让伴侣迁就自己,也不是指出伴侣身上的问题并希望其改变,而是自我检讨「我怎么可以对伴侣不满」或自我否定「一定是因为我不够好,他才这样对我」。因此,当其他人由于伴侣的不当行为而产生愤怒情绪时,自卑的人体验到的却是愧疚、自责和恐惧。
• 虽然小若对男朋友的热情减退和独自玩游戏的行为感到不满,但她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我怎么重新点燃他的热情」和「我怎么让他把玩游戏的时间用来陪我聊天」上,而是放在「他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是不是我不够好」「我哪里做错了」这种自我攻击、自我否定的想法上。这种自我攻击的习惯会导致自卑的人长期处于低自尊的状态。在恋爱中,他们会不由自主地自我矮化,视自己为伴侣的附庸,力求百分之百迎合伴侣的需求和感受,以此避免愧疚感。此举会导致他们的恋爱体验很差,需求得不到满足。他们会开始新一轮的自我否定,直到「累觉不爱」。
• 如果伴侣忘了删除前任的社交账号,自卑的人就会将其理解为「他没有笃定地想跟我在一起,所以要给自己留后路」,他是因为「我」才保留前任的联系方式的。
• 如果伴侣因为工作繁忙而没有及时回复信息,自卑的人就会将其理解为「他不喜欢我了,所以回复慢了」,他是因为「我」才回复慢的。
• 自卑的人总是幻想通过改变自身的「缺点」来完美地控制和改造伴侣,再通过跟「完美的伴侣」相融合,使自己变得完美,从而摆脱自卑。可惜,这种努力终究是徒劳的,因为问题在于自卑者本身。
10. 自卑源于感受到的外部敌意
• 童年时,小若对父母的印象是:忙碌、疲惫和压抑。
•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本源动力与动物类似,一种是想繁殖后代的冲动,即生本能(力比多),一种是想消灭竞争者和让自己产生不适感的对象,即死本能(攻击性),这两股能量合起来,就是「本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本我可以不择手段。很多动物会当着一众同类的面进行交配,也会为了争夺交配权而互相撕咬,直至竞争者死去。但人类终究与动物不同,人类有文明教化。人类羞于当众交配,首先个体自己会感到羞耻,其次个体会受制于群体的道德压力。
• 本我和超我,一个追求快乐,一个追求对错,生来就势不两立,因此,二者需要另一股力量来调和,这股调和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力量,就是可怜的「自我」。自我既要想方设法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保证个体的行为不会超出超我限定的范围,还要受制于现实条件和情况
• 本我想当众交欢,但超我会产生羞耻感,自我就会考虑众人的眼光和公序良俗,从中协调,将爱欲变成意淫。本我想跟人打斗,但超我会在意社会评价,自我就会考虑《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对相关行为的惩罚,从中协调,将攻击欲变成腹诽。
• 用弗洛伊德的本自超人格结构来解释小若攻击性投注失败的过程就是,其过强的超我导致本我攻击性无法通过自我投注到客体。也就是说,正常的攻击性投注过程是,本我释放攻击性,超我对攻击性进行压抑,剩余的攻击性作为自我的能量,然后自我在现实条件下用防御机制或策略来满足本我的需求。
• 在情侣的争吵中,其中一方的内在过程是这样的。其本我由于独立自主的需求(「你得听我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把巨量攻击性能量(攻击值为 10)投注到自我上,让自我想办法把眼前这个人「杀死」(在现实中,分手或冷战即是「象征性杀死」)。此时,其超我会出来压制本我,威胁会用愧疚感和自责惩罚本我一辈子(过度攻击导致愧疚),向内攻击产生了道德性焦虑 [1] ,削弱了攻击性能量(攻击值为 6),因而,「杀人」这个选项被排除了,剩下「分手」和「冷战」两个选项(对自我的最大攻击值为 4)。
• 当本我和超我剑拔弩张时,自我就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思考和协调:杀人会受到《刑法》的惩罚,因此不划算;恋爱的感觉很好,实在舍不得离开对方,因此分手也不可取;权衡一番后,只能选择冷战。接着自我会跟本我「讨价还价」:「考虑到你的感受,冷战三天(攻击值为 2)如何?」本我比较冲动:「要冷战一辈子(攻击值为 10)!」自我会讨价还价:「不行,冷战那么久会把对方吓走的,先冷战 5 天(攻击值为 4),看看对方的态度再做考虑。」本我勉强答应了。然后自我会把本我传递过来的攻击性(攻击值为 4)通过说狠话或删除对方的联系方式等投注给对方,自此,本自超结构度过了一次危机,重新恢复和谐
• 超我是社会性的我,是道德和良知,是一个人对外部规则的适应和内化。孩子会通过内摄作用,将父母的惩罚教育直接吸收为自己的超我。如果父母塑造的早年环境是宽容的、宽松的,孩子吵闹、犯错时都只得到合理的惩罚,那么孩子的本我攻击性就不会受到超我的过度压抑,成年后也就能够释放出本我的攻击性能量,给外界的感觉就是,其人格强大而有棱角,也就是自信。如果父母塑造的早年环境是严苛的、充满惩罚和敌意的,孩子需要战战兢兢地躲避不知道什么时候到来的严重惩罚,孩子的本我就会被超我过度压抑,成年后就无法将本我的攻击性能量投注到客体上,不敢表达出任何可能激发外界敌意的自主意愿(如「你们听我的」)和对他人的不满,给外界的感觉就是,其人格压抑、畏缩且脆弱,也就是自卑。同时,这种过度的自我攻击会导致一个人长期处于自我虐待、自我伤害的状态,也就是,他会经常因为不顺遂的小事而强烈地感到被否定、被抛弃、被忽视。当我们在关系中有不适感时,我们投注力比多是期望对方来满足我们的需求以缓解不适感,投注攻击性是期望对方停止伤害我们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既无法投注力比多,也无法投注攻击性,那么他没有任何办法消除自己的不适感。如果一个人体验到了糟糕的感觉(感受层面),认定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自己已经无力改变(认知层面),就会陷入抑郁状态。因此,自卑的人也会经常处于抑郁状态中。
11. 讨好型伴侣是怎样被逼成指责型伴侣的
• 由于攻击性无法向外投注,自卑的人最终会转向自我攻击,在关系里经常体验到负罪感和愧疚感。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和愧疚感,他们会对伴侣过分地好,把一部分在感情中体验到的负罪感和愧疚感投射到伴侣身上。因此,在他们的生活中,很容易出现讨好型相处模式。
• 「讨好型」是萨提亚提出的沟通类型之一种。讨好型是指在互动中只关注情境(外部评价)和他人感受,而忽略自己感受的一种行为模式,其典型特征是,喜欢主动道歉、迎合他人、不懂得拒绝、缺乏原则等。
• 在生活中,有讨好型倾向的人总会给人一种不计较小事的老好人印象,他们看起来很好相处,但要跟他们建立、维护亲密关系,却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他们会过度付出。何谓过度付出?就是用伤害自己的方式来爱对方。比如,他可以自己饿着肚子为你送饭,把饭送到你公司楼下;在寒冬腊月,他可以一边瑟瑟发抖,一边给你买上千元的羽绒服;吵架时,明明是你错了,他却可以写几百字的检讨书向你道歉。你可能会被这样的人感动:他忘我付出,非常爱你。但问题是,你时常会体验到一种很强的道德压迫感。你会觉得,你也该加倍对他好。于是,你也会变成有讨好型倾向的人。
• 讨好型的人通过付出、讨好对方来投射愧疚感。伴侣接受愧疚感后,一开始还能给予讨好型的人回馈,但只要伴侣稍有付出,讨好型人的「宁可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的占据道德制高点的倾向就被阻断了。这时,他会付出更多以夺得道德高地,投射更多愧疚感给伴侣,直至伴侣无法承载愧疚,通过指责把愧疚感退回给讨好型的人。
• 什么人能坦然接受付出而不愧疚呢?只有一种人:道德意识薄弱的人。也就是说,他是本我强,超我弱,自我也弱的人。
• 讨好型的人超我太强、本我不足,又无法增强本我、削弱超我,因此,他会找本我太强、超我不足的人来建立亲密关系。
12. 自爱的关键:合理释放攻击性
• 超我太强以至于本我攻击性被压抑的人,由于其攻击性无法成功投向客体,只能折回自身、攻击自己。比起爱自己,超我太强的人更擅长自我伤害。因此,他们首先需要学习的是爱自己,保存自己的生命火种,爱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时间、自己的想法。
您这个主题,后台图片可以居中,前台总是靠左显示呢?
编辑器插件里有个灯箱插件
您好,我下载和使用了你的主题,谢谢,很好。
请教下:摘录声明,是引用格式吗?我在编辑器找不到实现的方法。
后台编辑器,成功文字提示按钮
好的,谢谢,已找到。